职能部门

【“廉心文语”校园征文】公共教学部刘瑞娟:我的父亲
发布时间:2023年05月08日 点击次数:204


我的父亲

365体育亚洲官方入口app下载公共教学部  刘瑞娟


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引用《周易》里的一句话就是: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恶之家,必有余殃”。教导我们,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,和顺美满;家风差,难免殃及子孙,贻害社会。每每读到此处,不免掩卷而叹,心生几分伤感,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那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。我出生在豫东南一个偏僻落后的村庄,父亲在当地政府工作,现已“解甲归田”,光荣退休。母亲一生务农,操持家务。记得小时候,我们家非常贫穷,住三间破草房,顶上漏,墙有缝,难遮风雨;睡的土坯房,坐的土板凳,一动三摇晃;穿的衣,睡的被,补丁摞补丁;吃的窝窝头,喝的野菜汤,上顿不接下顿;每天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辛苦劳作;种几亩田地,薄种薄收,收入甚微。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,是父母含辛茹苦,省吃俭用,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几个孩子拉扯长大,抚养成人。并千辛万苦供应我们读书学习,期盼成才。父母的养育之恩比天高,似海深,是我们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。我们几个孩子在父亲的培养教育下,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,先后考上了大学和研究生,参加了工作,组建了幸福的家庭。可以说,我们的成功都是父亲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的结果,我们家庭的兴盛,全靠父亲的谋划和操心。父亲是巍峨的大山,我们成长在山下;父亲是参天的大树,我们可以在树下乘凉;父亲是严厉的老师,我们学会了做人;父亲是学习的榜样,我们战胜了艰难险阻,走向了成功。

(一)

从我记事起,就生活在一个家教很严的家庭。特别是父亲对我母亲及我们几个子女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:“勤奋学习,尊老爱幼,廉洁持家,清白做人”。这是我家的“十六字格言”,也是我家的灵魂和家规。父亲自幼勤奋好学,嗜书如命,笔耕不辍。记得小时候,我家老房子墙上贴满了父亲的“三好学生”奖状。我母亲兄弟姐妹几个,她是老大,小时候家里孩子多,家庭贫穷。为了照顾几个弟弟妹妹,小学毕业后就辍学,开始在村里干活挣工分,为此,她文化程度很低。针对这种情况,父亲就买来了几本中学课本,一点点循序渐进地教她识字、认词,每天教到深夜,使我母亲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。

父亲参加工作后,他对家庭的第一期望是成为“书香之家”,对孩子的第一要求是勤奋读书,“状元及第”。他常对我们说:“成功是用辛劳换来的,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,不要因为我在政府工作,就认为有靠山,不用再勤奋学习了,你们将来的前途我是帮不了忙的”。记得读小学的时候,每天放学回家,大都要去田里割草,喂家里的牛羊猪。但父亲对我们几个孩子的要求是,凡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,完成的就不下地割草,没有完成的就割草。家里有好吃好穿的,谁的学习成绩优秀,就优先发给谁。这也是对我们读书学习的一种鞭策和激励。所以我们几个的作业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,保质保量地提前完成。当时村里的普遍情况是,每个家庭都做两手准备,如果学习好就上学,能考上大学是造化,如果学习不好,考不上大学,就混个初高中文凭,回家种地或外出打工。后来,我们几个孩子都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,刻苦读书,勤奋努力,每门功课在班级同学中名列前茅,我们的学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,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赞美。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,我们几个孩子都依靠自己,学有所成,不负众望,为父母争光,为家庭增辉。

读书一直陪伴着我们,特别是名人自传,家训家书之类。期间,我反复阅读了《诫子书》、《朱子家训》和《曾国藩家书》等。书上的格言和父亲的言行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,潜移默化地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脑海里。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现在我已走上工作岗位近十年,也有了下一代,早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。但是,我们所处的境况何尝不是另一种耕作:对待工作,要保持用心、耐心、细心、富有韧性,志存高远,脚踏实地,牢记忠诚、干净,不好高骛远,认真走好每一步;对待家庭,要切实担负起女儿、妻子、母亲的责任,维持家庭和睦,幸福美满;对待自己,要精益求精,锐意进取,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,提升干事创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(二)

要说我们的家风,我觉得首先一条就是“百善孝为先”。父亲给我们几个子女做出了很好的榜样。我爷爷早年病故,撇下我奶奶一人,独撑家务。由于劳累,奶奶七十多岁就患上了高血压,后来并发了偏瘫,常年卧床不起,生活不能自理。父亲无论工作多么繁忙,都会挤出时间回家,在奶奶床前喂饭倒水,倒屎倒尿,擦身洗澡。一旦奶奶病发,他就急忙送进医院,忙前忙后,精心护理,直到奶奶出院为止。俗话说:“久病床前无孝子”。我父母二十多年如一日,一直坚持精心伺候奶奶,使老人活了近百岁高龄。奶奶逢人便夸:“我儿真是个大孝子,这是我一辈子的福气”!我父母风风雨雨几十年,相濡以沫,相敬如宾,相亲相爱,患难与共,始终保持一种互让互谅、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,堪称“五好家庭”的楷模,被市、县妇联多次授予“最美家庭”称号。在父亲的带动下,我们现在几个子女的家庭都是尊老爱幼,和睦幸福,在各自社区深受居民的赞美。

父亲一直说:“勤乃发家之本,俭为致富良方”,当看见我们浪费饭菜时,就拿《朱子家训》教育我们。小时候,自然是不理解这么博大精深的古文,但按照父亲的要求,在家里吃多少饭就盛多少,要吃干净碗里的每一粒米,不准浪费。父亲不但要求我们这样做,他本人也是这么做的,哪怕是一粒花生米,掉在地上,他也会捡起来,不舍得丢掉,更谈不上浪费了。父亲的俭朴在单位和家乡是出了名的,记得父亲的衣服,被我奶奶和母亲缝了又逢,补了又补,也舍不得丢掉,床单被子上更是补丁摞补丁,还坚持在用。几十年来,上下班的路上他一直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,同事们多次劝他买一辆摩托车或电动车,他总是说:“自行车比啥车都好,骑上它可以锻炼身体,没必要再买其他车了。”

父亲心地善良,情系弱者,扶危济困,乐于助人。近年来,他坚决响应上级的号召,率先参加扶贫工作。深入基层,调查研究,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,与贫困户交朋友,想贫困户所想,解贫困户所忧,积极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。在调研中,他发现本村有一特困户,共有6口人,却有2个残疾,住两间土坯房,破烂不堪,属于危房。家有几亩薄地,无劳力耕作,又无人外出打工挣钱,收入甚微,家庭生活极其困难。针对这种情况,父亲首先给当地政府建议,给其确定了贫困户,并建档立卡,享受了贫困户补助金和大米、面粉、植物油等一切待遇。同时,又向上级争取了危房改造资金,给其新建了三间住房,解决了两个残疾人的低保。逢年过节,父亲还自掏腰包给他家送去了牛奶、鸡蛋、水果、方便面和火腿肠等,还把自家的旧衣服和旧被褥捐给他家,解决了他家的燃眉之急。另外,还帮助本村8户贫困户协调银行贷款,发展种植养殖项目,增加经济收入,使这些村民逐步摆脱了贫困,迈上了富裕的道路。他还为本村五保户捐衣捐被,拉面挑水。近几年来,像这样父亲帮助贫困户和残疾人脱贫的例子比比皆是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本村就有贫困户20多户、残疾人10多人及五保户5户。父亲的行为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夸赞,村民们逢人便说:“老刘真是共产党的好干部,贫困户的贴心人”!

(三)

我长大走向工作岗位后,看到中纪委网站刊登的一则则贪官落马的案件,这实际上也是家风不正所产生的不良后果。有什么样的家风,就有什么样的做人态度和做事方法,家风连着作风、党风、政风,家风正则作风优,党风清则政风廉,家风不正,就容易滋生腐败。在我们家中,父亲很早就立下了一个“三个绝不”的家规,即“绝不占公家的物品,绝不贪公家的钱财,绝不行贿受贿”。“三个绝不”的家规,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干净做事,清白做人。回忆父亲工作的几十年里,一直对自己严格要求。在党性上,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坚定理想信念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听党话,跟党走,时时处处与党保持高度一致,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;在工作上,积极负责,敢于担当,兢兢业业,埋头苦干,任劳任怨,为写好一份文件,夜里熬到凌晨二三点是常有的事。因为长期熬夜,父亲不幸患上了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,领导让他请假休养,他坚决不答应,仍“轻伤不下火线”,带病坚持工作;在生活上,朴素节俭,吃苦耐劳,乐善好施,乐于助人;在为人处事上,他平易近人,低调谦虚,诚实守信,公平公正;在原则上,严格按照政策和法律办事,不徇私舞弊,不搞特殊化,不违法乱纪;在作风上,廉洁自律,联系群众,一身正气,自觉遵守党纪国法,不谋取私利,不行贿受贿。因此,父亲在单位和家乡口碑和威信极好,被大家公认为好人品,好同事,好清官。多次荣获上级颁发的“优秀共产党员”和“先进工作者”荣誉证书,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。

记得小时候,家里一个亲戚想托父亲办个“低保”,给父亲送来了两条烟和一件酒,还有两件当时孩子们非常喜欢喝的饮料——“健力宝”和“娃哈哈”。由于父亲上班,母亲下地干活未归,我谗言欲滴,就没有推辞,收了下来。结果可想而知,父亲很少发脾气,但那时狠狠地批评教训了我一顿,带着我把那些东西都退还了回去,并坚决拒绝了这位亲戚的要求。在回来的路上,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:“孩子啊,俗话说‘吃人家的嘴软,拿人家的手短’,人家既然给咱家送东西,就有求于咱给他办事,咱不能拿原则做交易,更不能办歪门邪道的事情啊”。从此以后,“不做亏心事,不怕鬼敲门”,这句中华熟语一直深深影响着我。

自打记事起,父亲不苟言笑,办事严肃认真,原则性很强。记得有一次,我大伯的女儿大专毕业后,想找份编制内的工作,带着两万元现金,要求我父亲托关系活动活动,被我父亲严词拒绝。过后,我大伯埋怨说:“都是亲兄弟,却不讲一点人情”。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:“现在找工作都是‘逢进必考’,侄女要想找到工作就必须凭真本事考,不是靠送钱和托关系能够办到的”。像这类事情多得不胜枚举,记得还有一次,我大伯的儿子听说政府办公室收到了一批救灾棉大衣,想通过我父亲的关系偷偷要一件。我父亲严肃地说:“那是救灾物资,是分配给灾民的,这是一条红线,任何人都不得逾越”。最终,大伯的儿子什么也没有要到,生气地回家了。

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,上下五千年文化传承至今,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华夏炎黄子孙的内心深处。同时,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,无规矩不成方圆,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立家之本,也是对后辈人的一种鼓励和鞭策。好的家风,是数年积累而成的,是经历了很多曲折事情的,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,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。每个家的家风都有很多刻骨铭心的点点滴滴,它不仅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,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传世家宝。一脉相承,我现在作为一名光荣的高校人民教师,将接过父亲的责任与担当,感恩与坚守,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,清清白白做人,堂堂正正做事,踏踏实实工作,做一名对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,做一名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人,铸就一个人的成就,一个家族的辉煌和一个民族的复兴。

 

刘瑞娟“最美家庭”牌匾.png

“最美家庭”牌匾   

1995年作者刘瑞娟老师(后排左二)的全家福.png

 1995年作者刘瑞娟老师(后排左二)的全家福




Baidu
sogou